以民間美食家為視角,通過飲食習慣、湘菜佐料、辣文化、洞庭魚米香、山珍湘味、風味小吃等為題材,深入解析湖南各個不同區域的美食生態、湘菜文化以及人文風土民情。
Card image cap

益陽深處的梅山古域,古而有之的食物,皆牽連著風俗與傳說,人們製作、品味、傳承,在不同的味覺感受中,體會相似的心靈觸動,成為可供探尋、回味的最真切的梅山記憶。

Card image cap

湘南永州,奇峰逶迤,川澗縱橫,奇特的地貌和悠久的歷史,孕育了永州人獨特的飲食風俗和習慣。東安雞,為何能名冠中國八大菜系之一,湘菜之首?民間釀菜裡,為何蘊含和文化的思想精髓?追探湘南飲食的味覺祕密,答案似乎早已經融化在它撲面而來的古樸遺風當中。

Card image cap

在對美味的漫長追尋中,自然激發了人最初的想像力,傳統則讓這些源源不斷的想像力濃縮凝聚,走入尋常人家,當嚐遍飲食的千變萬化,人們仍會樂此不疲的尋找著某一刻返璞歸真的溫暖與感動。因為在中國的飲食中,風味總關風情,而風情大多時候,都因自然和傳統而生,時至今日,在神祕而又迷人的湘西山水間,仍舊蘊藏著這種最淳樸的飲食記憶。

Card image cap

華夏生五湖,唯以洞庭絕,湖外有湖,湖中又生山,漁帆點點,蘆葉青青。相傳,古時稱大湖為澤,八百里洞庭如煙似夢,故謂之雲夢澤,雲夢之間,水天一色,故而被歷代文人騷客所追和,這是楚之風情,碧波浩渺,魚蝦滿倉,一泓湖水,煮一鍋生鮮,這便是湘之韻,湖之味。

Card image cap

湖南境內最重要的山脈,雪峰山,因山頂常年積雪而得名,伴山而居的人們,似乎從來就不曾嚮往繁華的都市,這些習慣在青山綠水間勞作的當地居民,雖然無法如文人雅士般,從山水間悟出一份清逸雅靜,卻能憑藉最原始的五感,尋找出大自然中最為本源的味道,這些來自大自然的饋贈,一如他們淳樸的性情,動人之處,皆在於那份無需雕琢的韻味。

Card image cap

湖南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,其中風格迥異的少數民族飲食風俗,讓傳統的湘菜更為燦爛生花。酸,在中國人的字眼裡,常用來形容悲傷、淒涼,而在飲食範疇,卻顛覆性的成為了挑逗味蕾的利劍。湘楚之地西南邊區的侗族人,將酸演繹得風情萬種,即使侗族人走出家門萬里,也不忘駐足暢享,因為酸,不僅僅是侗族人千百年來留下的古老習俗,咀嚼之間,家鄉的味道已在記憶中流淌。

Card image cap

或許沒有一個國度的人,像中國人一樣,將酸甜苦辣這些最基本的味覺感受,與生活體驗緊密相連,在時代、環境、生活的變與不變之中,中國人總能找到一種 屬於自己的原味。在郴州人那些或新奇,或傳統的菜餚中,這種對於傳統原味與世道人心的特殊感觸,仍在默默流淌。

Card image cap

飲食之道,食烹為先,水火齊相濟,陰陽而相生,立東方飲食文化軸心。中華幾千年,獨特飲食文化精髓,不易被世人所察覺,老子致言,治大國若烹小鮮,將調和鼎鼐與安邦治國相提並論,所謂和者,君甘則臣酸,君淡則臣鹹,以調味之道,解開君臣和同之異。湘潭腹地,以湘江之水養湘軍之人,安邦雄才比比皆是,治國,竟也在翻騰的佳餚中,相得益彰。

Card image cap

中華五嶽,恆山如行,岱山如坐,華山如立,嵩山如臥,惟有南嶽如飛。自東漢末年,這座嶽神駐紮的五峰,便成了佛道兩家神往之地。漢傳佛教主張六道輪回, 不殺生,以素食,在山之巔,佛道門前,口腹之欲顯得無足輕重,唇齒間的平常動作,如若以心感受,皆為智慧之源。

Card image cap

山,作為自然界中偉大的智者,如父般容納著百種生物,眷顧著無數生靈,也養育世代宜居綠海的山民。而在張家界,絕好的山間之味,並非唾手可得,人人可取,唇齒之間的咀嚼,雲繞著山的味道,真正懂得品嚐大山的,唯有大山的兒女。千百年來,張家界的山民們起伏峰谷,與山同飲,與峰同食,得知山味,乃品味。

Card image cap

民以食為天,食道即天道。自古以來,中國人對飲食的這份尊重,來源於人們享受自然饋贈的同時,又敬畏自然規律。炎帝時代以來,這個農耕民族依山挖掘,傍水捕撈,探尋森林,只為口腹之欲,唇齒之實。而在中國農耕文化發源地之一的湖南株洲,在人們的日常咀嚼之間,仍能嗅到那來自遠古農耕時代的淳淳香味。

Card image cap

湖南邵陽,舊稱白公城,千百年來,作為湖湘文化重要發祥地之一,湖南人的種種個性,無一不被邵陽人所張顯,而若要論他們在湘人中的獨到之處,唯有「精明」二字最顯其韻。在邵陽找尋邵陽人的智慧,其實並非難事,這種精於心,而簡於形的智慧,或許就包含在那平凡的三餐五味之中。

Card image cap

對於喜好美食的中國人而言,韻味往往是因迥異的地域、氣候、特產條件以及飲食文化所帶來的獨特感受,煎炒烹炸煮等不同的烹飪方式,以及色香味上的差別,讓不同地域的人們,都能得到韻味這種美好的味覺體驗。但沒有一個地方的人,像湖南常德人一樣,韻味,只因為一種特殊的盛裝食物的器皿「缽子」而生。位於西洞庭湖流域的常德市,原本是由一個個的漁村組成,世代生活在漁船上的人們,為了克服湖區陰冷風大,對飲食所帶來的弊端,智慧的發明了用缽子煮菜,炊飲一體的方法,這種烹飪方式,早在新石器時代便已出現,及至今日,無論早晚,缽子菜仍然是常德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菜餚。

Card image cap

酸甜苦辣鹹,五味之中,辣,在中國的西南地區廣受歡迎,但從來沒有誰,能如長沙人一般,將辣字書寫得如此的徹底而浪漫。長沙的大廚,用辣椒的綠紅辣色, 淡濃辣味,刺激著人們的味覺,而辣椒也用其魔幻般的魅力,點綴著這個斑斕的湘菜大本營。在這個極富挑戰性的字眼裡,辣,被賦予了另外一種生命力,人們能夠感知到的,不僅僅是長沙人的味覺世襲,更是其火辣不屈的心。辣,並非由舌頭上的味蕾來感知,而是緣於辣椒裡的辣椒素,含有過高的熱量,引起的灼熱感覺。三百多年來,長沙人對這南美舶來品情有獨鍾,無辣不成宴,貫穿四季,以至於時至冬日,即使氣溫逐漸降至臨界點,天空大雪紛飛,本地一椒難求,也難以阻擋長沙人對辣意的狂熱追求。

未經同意禁止任何形式之轉載 © COPYRIGHT VIDEOLAND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